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青少年管教中心軍事夏令營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青少年管教中心軍事夏令營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老一輩特別的溺愛孩子,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動機?
感謝您的邀請,我是智擇優孟老師。
關于老一輩特別的溺愛孩子,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動機?
溺愛是一種毀滅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它會壓制孩子的成長。明知道溺愛不好,但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愛行為呢?
看起來,溺愛仿佛有那么一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從現象上看,溺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可以說,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無限制地在給予自己。
“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溺愛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奶粉要買最好的、早教中心要去最高檔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父母在為孩子花各種名目的錢時給自己的自我安慰。這里所謂的起跑線,其實是一種焦慮的起跑線。當他們是孩子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受到理性教育模式的熏陶,或者說很多人沒有找到良好教育和好父母的答案。成為父母后,他們自身承受著沉重的職業壓力,孩子承受著沉重的學習壓力。用什么來調節壓力?在找到良好途徑之前,可能就是一些不理性的攀比和物質補償。心理學有一種說法,對孩子拼命的好、失去理性的好,其實是在內心對自己好的一種表現,不是因為如何愛孩子,而是在補償對自己的愛。帶著這種對自身愛的補償,使父母在對待孩子時失去了一種理性,甚至是帶著深深焦慮的。
我就是老人帶大的,非常心疼我,這種寵溺和嚴厲的控制兩種極端的溺愛逼的我很難受。追究原因,是他們是一路苦過來的,如今希望把他們沒能享的福都讓后人替他們享,不讓孩子受丁點苦累,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巨嬰,而且不懂規矩,沒有禮貌。
答:我們知道老一輩愛孩子似乎是司空見慣的的事,但溺愛似乎也是平常事,殊不知溺愛是一種不健康,有毒的愛,是過度的愛,這種愛缺少邊界感,這種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把自己變成孩子的一部分,孩子是家族的傳承和延續的象征,老一輩人為了下一代,一切均以孩子為中心,視為掌中寶,其實看似是一種奉獻的愛,在其背后似乎隱藏著另有一種強大的動力。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裝著一個內在小孩。老一輩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機能的衰退,孤獨和依賴越發明顯,此時孩子的弱小與依賴似乎喚起老一輩人內在的小孩的意向:那個需要關心和照顧的小孩。他或她會不自主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內在小孩或者當成一部分給予過渡滿足來補償自己的需要。孩子成了滿足自己需要的替代性象征。由于我們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人看待,只是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滿足自己的需要,孩子無法與真實的人進行互動,會導致孩子成年后不能發展出親密關系,甚至會出現社會適應不良。
健康的愛是把孩子當成完成整的人看待,尊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特別是尊重孩子的學習能力,真誠的與孩子相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青少年管教中心軍事夏令營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青少年管教中心軍事夏令營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