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青少年夏令營照片宣傳片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青少年夏令營照片宣傳片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看了《后浪》你們有什么感想呢?
70后已步入了不惑之年,80后已挑起了大梁,90后正整裝待發……毋庸置疑,一個國家的未來永遠屬于朝氣蓬勃的新生代。
面對那些充滿活力、個性鮮明、敢想敢做的90后,我不得不承認,時代變化得太快,我的觀念也得常更常新。
是啊,不用活成我們想象的樣子,我們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現象你們的未來。
瞬息萬變的信息科技讓我眼花繚亂,還沒來得及玩轉微信和抖音,5G和直播平臺又占據了社交圈;還沒搞懂王者榮耀,玩家全都撲向了絕地求生;剛剛接受cosplay,又流行了二次元……
我們常常這樣自嘲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總是有點無奈、焦慮和抱怨的味道。
其實想想如果不是后浪拼命的推,我們哪來那么大的動力向前奔跑呢?
人性的焦慮是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決定的,如果沒有焦慮,人類不知道警惕危險,早就滅絕了。
我們本能地怕老,怕落伍,怕被趕超,怕被淘汰,實際上是人類進化本身的自然法則。
在何冰老師的《后浪》演講中,我特別欣賞這句話:“奔涌吧,后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涌的河流。”
我會向90后的一代人投去羨慕的眼光,同時也會給予深深的祝福,我愿意跟隨你們一同奔跑,即使最后筋疲力竭倒在沙灘上,也情愿讓你們踩著我的臂膀,繼續奔涌前行!
我的感想:現在的時代是青年最好的時代,只要想干,沒有什么限制條件,就放開了去追隨自己的理想吧!另一方面,現在的青年壓力也很大,如果不積極進取,那么你就永遠處在社會的中下層,你永遠只能羨慕那些成功的人。
這些年社會上心靈雞湯泛濫成災,什么人生導師、激勵學大師和一些成功人士他們講的很宏大,讓很多年輕人熱血沸騰,盲目挑戰自我,結果是靠著沖動把自己搞得一敗涂地,有的還把自己家人和財產也搭進去了。他們的胡說八道不僅是傷害了年輕人,其實把整個社會也給坑害了。
作為60后的何冰老師,為時代叫好沒問題、討好當代年輕人也無可厚非,但不應該在五四青年節時以這種形式替00后們慷慨激昂的為時代高歌。其中煽情的腔調和夸張的臺詞確實有些不搭尬了。
什么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什么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什么人與人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什么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等等,我覺得高的太離譜了。
作為老一輩的知名演員,你應該告誡現在還渺小無力的年輕人,怎樣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做具體事情,才能對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有幫助。傳授一些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講講什么叫做匠人精神,可能這樣會顯得更加實際吧。現在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大問題并不是遠處的高山峻嶺,而是鞋里面的那顆沙子。
從小00后們聽到的都是些理想、情懷、天之驕子和時代弄潮人這類的話,現在你還用這些迷宮似的語言激勵他們,這不是在愚弄和嘲諷他們嗎?看完《后浪》確實覺得挺搞笑的。
其實你更應該告誡年輕人,要如何安頓好自己的行囊,在自己早餐面包里多涂上厚厚的果醬。腳踏實地干好每天的工作,珍惜每天的生活,慢慢的努力積累經驗,等運氣到來時,你才能很好的抓到它。這可能比慷慨激昂的演講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吧!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這是自然規律,也是人類向前發展的一種社會規律。在社會發展的浪潮中,我們的改革開放大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后浪推動著前浪不斷向前發展。現在的后浪,是一代更年輕,更知性,更朝氣,更活躍的后浪,他們將是我們向著更強方向發展的新生力量。后浪們,奮斗吧,希望屬于你們。
怎么看何冰說的《后浪》?
何冰的《后浪》就像一壇子酒,有的人嘗出了苦,有的人品出了甜,有人喝了開懷大笑,有人喝了悲鳴哀愁。
這不是酒的問題,而是喝酒的人有故事。
釀酒的人非常清楚要賣給誰來喝。卻不想這酒的名聲太大,引得大家都想來嘗一嘗。
釀酒的人只想大家來喝酒,自己好賣酒換酒錢。喝酒的人卻想著不行,我得看看這酒里邊有沒有我的故事,有我的故事我才給錢,沒我的故事這酒就是不好。
一壇子酒要照顧到所有喝的人,還要照顧他們背后的故事。
那么,大家到底是來喝酒的還是來找故事的呢?
先看一個報告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農民工監測報告(2017-2019年的報告沒有勞動時間數據),我國2.8億農民工月平均工作24.9天,平均每天工作8.5小時,合計平均每月工作211.65小時。而我國《勞動法》規定的每月勞動時間是166.6小時,加班不得超過36小時。在富士康這類的血汗工廠里,工人們在生產旺季的平均加班時間能達到80小時一個月,有些工人甚至加班160小時。
再來看一些數據。
1998年,全國小學招生人數為2201萬人。2007年,全國普通高中招生人數為840萬人。2010年,全國本科招生人數為351萬人,專科招生人數為310萬人。看出啥了吧,1998年上小學的,到了2010年高考,有將近70%的人根本到不了“知識改變命運”的那一刻,這還不包括每年將近100萬的復讀生數字。當我們感覺周邊大學生泛濫,211畢業不算個啥的時候,其實你要知道,哪怕你上個專科,都已經甩開了90%以上的同齡人,這就是“幸存者”偏差,真實的中國是很多年輕人連高考的機會都不曾擁有。同樣的那30%有幸參加高考的年輕人,在初中求學階段恐怕都要碰到“學區”問題。“學區”要你就近入學,好的學區房價格不菲,退而求其次,找到關系找到人,3-5萬擇校費總是要給的。按照2013年(我只查到這一年的數據)中國勞動人口人均收入數字,占81%的農民、農民工和城市藍領工人,年收入不到人民幣5萬元,如果按照中位數計算,月均2000元左右。現在是2020年,其實按照年均增加10%計算,中位數也不過3500元左右,考慮通脹和實際增長,樂觀的估計中位數也就在3000元上下。你說,又有多少家庭能負擔起這個擇校費呢?另外,還有地區差異,教育資源上,二線的和北上廣深沒法比,小縣城和省會沒法比,從你一出生,這些就在那里。
階層似乎已然固化
若干年前,時任總理溫家寶在清華大學感慨道:“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其實這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中國的社會階層已然固化。西方有個典型“代變”說法:第一代把孩子送上大學,第二代學工科當工程師,第三代學商科經商,第四代學醫或法律正式進入上層社會,第五代學藝術并成為同性戀,然后輪回。雖然帶有一點玩笑,其實也是反映某種現實。那些從小“擔水劈柴拾煤渣”早早就被生活榨干了精力的農村孩子,拿什么去跟從小上補習班、參加夏令營的城市孩子較量呢?平民階層向精英階層上升的通道越來越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階層子女入讀重點大學的機會是農民階層子女的30.1倍,數字上好于2000年以前的43.6倍,但這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子女越來越多的選擇出國。還有一些所謂“富幾代”,就是那些有時間、有精力、有經費去攀巖、跳傘、玩Cosplay、喜歡漢服、攝影和潛水的孩子們,他們的父輩或祖輩也許或多或少都順著改革開放中的“勢”發展起來。
從面上看,廣大的年輕人,尤其是農村年輕人,依舊艱難的生活在社會金字塔的底部,這就是發展中的中國現狀,無法回避的現狀。對于最近B站發布的“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后浪》,本就是有著炒五四熱度的“小心思”,不用過度褒揚,亦無須刻意貶低,我完全把這個當做“雞湯”商業推廣片觀賞,冷暖自知。更不要抨擊何冰,他是一個好演員。這里要強調一點,并不是說否定成功的年輕人,這些人中有許多是非常值得學習和肯定的。我們只是從數字上看,確實有一大波年輕人被游離,被忽視。
我們正在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期待多關注社會底層年輕人,尤其是農村年輕人,讓他們享受到中國發展的機遇和成果。最后,用美國思想家羅爾斯《正義論》里一句話結尾:“只有有利于底層人民(弱者)利益的不平等,才能算是公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青少年夏令營照片宣傳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青少年夏令營照片宣傳片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