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改項目夏令營方案范文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教改項目夏令營方案范文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中日環境差異及其對教育的影響?
一、中日教育理念的差異
日本在歷史上經歷過三次教育改革,分別于1872年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方針,于1947年制定一系列教育法律甚至提出免除一切學雜費的政策,而1984年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日本則提出“21世紀教育復興計劃”,這次教改的核心為:個性教育,心靈教育和健康教育。
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九年義務教育也是如火如荼,全面的教育平等普及也穩步推進,但目前我國教育理念仍有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太過注重成績。學生從小就會被功利化的考試壓迫的喘不過氣來。與此同時諷刺的是,幾乎沒有學校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尊重同學的個人興趣,甚至不重視學生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這種教育理念的直接后果就是可能扼殺掉學生的天性和對學習的興趣,還有可能導致學生的人格向封閉、消極等不健康的方向發展。就像總會有人對學生說“你要考高分、上清北”,卻很少有人對他們說“你要拿諾貝爾獎”。
二、中日教育方式內容的差異
大約二十年前中日中學生在內蒙古上的“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大概就是說中日兩方孩子表現迥異,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負,家長拖后腿,而日方孩子則完全相反,表現出堅忍不拔且文明教養的精神,同樣是受過教育的孩子,為何差距這么大?這與兩國教育的側重點不同有很大關系,我認為日本教育中可供中國借鑒的特色主要有:
(一)基礎學業教育
日本小學的教育目的是引導兒童的身心發展,重點是對學生日常生活基本常識的教導;日本中學則由《學校教育法》規定,要培養學生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作為的建設者,具有健全批判能力和個性,能夠自主選擇將來的道路等等;日本的高等教育則注重科研、協作和共同研究,培養高水平的創造性科研人才。
日本中學的課程選擇也是由基礎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三方面組成。反觀中國,似乎更多的是重視基礎學科而忽視后二者,所以貌似中國學生成績“逆天”,但畢竟我們的教育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不完整的。
什么是素質教育?中國的素質教育有什么特點?
所謂的素質教育,是相對我們傳統教育而言的一種新提法,在傳統高考體制下,中國的素質教育實際落地情況有如何呢?
填鴨式灌輸知識:在有限的時間內按照教學大綱 ,把知識硬塞進學生腦袋;
思想倒模:所有學生都接受一模一樣的教學方法,強調服從性,學生的個性長處鮮有被發掘及栽培;
成績評核:只用考試評分的方式來劃分學生的能力,導致大家都變得求學只為求分數;
紙上談兵:課本上的內容與生活脫節,學習和生活好像兩回事,學生不理解學習目的,也抹煞了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
整個學習過程都以學術成績考高分為目標,孩子成績差幾乎要與個人能力、人生失敗劃上等號。
很多家長意識到傳統教育的問題,但也別無選擇;體制中的教育人,雖有微詞卻也只能連軸轉。大家冷靜想一想,難道教育就只是為了考入大學?事實上能順利通過中考的也只有60%、通過高考的也只有20%,在當下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匆匆忙忙,好像都忘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于是就有了更多關于素質教育的呼吁。
相比較而言,我兒子就讀的香港學校,一樣有分數評核,對學習靠前的約三分之一學生都是按全年級統計成績、平均分數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數排名的。但在我跟蹤陪讀的幾年,我感悟到的他們更多的是推行「全方位學習模式」強調每個孩子“潛能盡顯 各展所長”。
全方位學習是把學習空間從課室拓展到其他環境的策略,強調要讓學生在真切情境和實際環境中學習。教師靈活地利用多樣化的環境和社區資源,讓學生透過切身的體驗,更有效地掌握一些單靠課堂學習難以達到的學習目標,這有助學生獲得一般在課堂上難以體會的經驗,并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全方位學習對學生的益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改項目夏令營方案范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改項目夏令營方案范文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